「6月6日【芒種】,汐止紮營,見到一隻火金姑,如暗夜燈火,十分高興」
by 森林太郎 (註一)
這大概是我這一輩子唯一沒聽到有國語發音的國片,或許有,但我真的沒什麼印象。
我於10.01中國國慶日在喜滿客看了「一八九五」首映場,之前從未耳聞這部片,看完覺得的確是部值得推薦、精緻有質感及感動人心的台灣史詩電影(註二)。
開場幾分鍾,福爾摩沙古地圖縈繞著恢宏氣揚的管弦配樂,十分撼動人心。劇中參雜著客家話、日語及閩南語,就如同在看外語片一樣,而閩南話對白的出現,令人聽來分外親切。
義民軍突襲日軍消息傳到日軍司令官能久親王(註三) 耳裡,能久親王:「終於出現了,真正的本島人」、「這不是接收,這是戰爭」。
這時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台灣人為台灣而戰的戰爭。」
為台灣獻出寶貴生命的這些本島人,大部分是已來台居住好幾代的漢族以及台灣原住民,跟外派來台的中國人,儼然已成為不同性格的民族。
馬關條約中規定,台灣島上的居民有兩年的過渡期可以自由選擇國籍。在兩年內未離開台灣者,則自動取得日本籍,當時選擇離開台灣的人只佔全島居民的1%左右。(中國人唐景崧、丘逢甲及劉永福等人先後捲款逃離台灣)
劇中幾幕抗日義軍的戰死,讓我幾度淚眼盈眶,他們為台灣付出生命讓我有「國之興亡,匹夫有責」的感動。然而,時至今日,在台灣的中國人,卻無時無刻要將民主安樂的台灣賣給專制的黑心中國。
跟英國同文同種的美國人,不到第二代就獨立建國,澳洲、紐西蘭不也都是英國人移民過去的, 那麼,已在台灣居住好幾代的台灣人呢?
台灣民主國
清日甲午戰爭失敗,清帝國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中國官員 唐景崧、丘逢甲於5月23日發佈「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24日將宣言譯成外國語送至各國駐台領事館,24日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
中國人的棄離 日軍在5月29日於澳底登陸, 6月4日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台灣民主國的軍餉銀數十萬兩逃至中國,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攜帶公款十萬元,倉徨逃往廣東。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10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 148天的短命政權,終於完全劃下了句點。
抗日戰死的台灣義士 年僅十九歲的北埔首富姜紹祖,帶領「義軍」在枕頭山被捕,1895年7月11日吞鴉片自殺。吳湯興、徐驤、吳彭年、嚴雲龍皆於戰場力戰陣亡。
註一: 筆名「森鷗外」與「夏目漱石」並列日本當代文豪。1895年任能久親王御醫,跟隨到台灣。
註二:
台灣的史詩愛情電影《1895》,全球首部客語發音電影,預計11月7日上映,行政院客委會補助6000萬,美商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發行。 官網:http://www.1895.com.tw/ 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themovie1895/
註三: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明治天皇之叔,皇權繼承第二位,日軍司令官.於1895.10.28日因瘧疾死於台南享年四十九。但眾多台灣父老陳述卻都否認日本政府的宣佈,其真正的死因是當能久親王騎馬渡過曾文溪,被埋伏在路邊叢林裡的義民軍,以長竹竿加綁鐮刀從馬上砍下,能久親王的頭頸嚴重傷害,流血過多死去。這是日本皇族第一次在海外陣亡,所以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別以王者之禮在台北圓山建立一座約一萬六千坪日本廟謂之「台灣神社」(今日圓山大飯店)。為讓台北城的民眾容易參訪台灣神社,並特別建立一座「明治橋」(今日的中山橋,中山北路跨基隆河,銜接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