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oogle了三國時代的歷史,卻讀到令我震驚的三國蜀漢真相推論。我們大多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獲知三國歷史,但三國演義這本明代小說有太多虛構、誇大內容以及尊劉貶曹的立場,且明代距東漢末年已有好幾百年,僅從一本小說建立起我們對三國時代的認識,的確有失其正確性,以下為我綜合摘錄於網路上的諸葛亮真相推論,不代表我的言論立場喔。



諸葛亮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依正史來看諸葛亮應該只能算是政治家、外交家,首先諸葛亮自出山跟隨劉備後,直至劉備歿於白帝城,都未曾單獨領兵作戰,赤壁之戰的勝利乃周瑜與東吳眾將齊心眾志所為,諸葛亮在後方搞後勤工作。劉備西征益州帶後來才投靠的龐統和黃忠魏延等親信,把諸葛亮留在荊州給關羽看管,很可能是對其軍事能力表示質疑,一個農村出身的謀士,沒打過一次仗,紙上談兵說的也許很好,但真打起仗來誰保證能否奪得勝利,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喜歡馬謖的原因,兩人都是同個貨色。


白帝城的真相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有人推論當時諸葛亮將劉備軟禁在白帝城,西元2229~10月劉備兵敗白帝城,殂於西元223年五月,超過半年時間才過世,劉備為何不返回成都,接見文武百官立下遺詔,看太子劉禪安排後事。可議的是諸葛亮是否不給劉備回家看兒子,把劉永和劉理帶來給劉備看,劉備要看的是太子劉禪,諸葛亮卻帶來兩個旁系小兒。

劉備取得益州後,內部分成三個集團派系,第一為原從集團: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第二為益州集團:法正、李嚴、黃權、嚴顏等人,第三乃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等人,另外加入的獨立人士:黃忠、魏延、馬超等人。

而劉備最信任的原從集團,關羽於219年兵敗被孫權擒斬,張飛在221年被部將張達、范疆所殺,麋竺發病死去,孫乾在入蜀後不久就逝世了,簡雍卒年,史所不載,原從集團所剩大概只有資格較嫩的趙雲了。劉備第二信任的,是益州集團,其中,法正死於220年,黃權北降曹魏,許靖和劉巴都死於222年。有份量的只剩下一個李嚴了。最後結果是諸葛亮掌握實權,劉禪成為名義上的皇帝,畢竟大勢已去,文臣武將絕大部分都成了丞相的人,自己兒子尚未成年。

劉備病逝於永安前,精心安排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即託孤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是,劉備去世後,李嚴並沒有能夠起到輔臣的作用。相反,他還在八年後被廢黜和流放。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在這種斷然的決定背後,又有什麼深刻的政治原因呢?

 

據《三國志》之《李嚴傳》、《先主傳》和《諸葛亮傳》,劉備將李嚴召到永安,拜為尚書令,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月份當在十月。召諸葛亮到永安則是在第二年,即章武三年(公元223)的二月。從兩個人到達永安的時間和「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句話看,劉備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時,李嚴很可能是在場的,至少也是知情的。李嚴很可能認為,劉備是在「用為君的兩手對付為臣的兩手」,否則為什麼安排他留鎮永安?無非是在暗示,如果諸葛亮當真取劉禪而代之,他李嚴就可以從永安出兵勤王。這是李嚴敢於和諸葛亮抗衡的政治底氣。正因為這樣,他才要求開府,要求當巴州刺史,才寫信要諸葛亮接受九錫,晉爵稱王,也就是看看諸葛亮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鞏固勢力,排擠異己;知人不善任,蜀國後繼無人。


隨著諸葛亮的權力穩固,原從集團和益州集團徹底退居二線,荊州幫權傾朝野。總有人讚揚諸葛亮用人唯賢,先來看看那些「賢」的出身——諸葛亮所親近並一手扶植起來的年輕一代,不外乎繼其執政的蔣琬、費禕、姜維,親如父子的馬謖,臨終託付以後事的楊儀,以及《出師表》推薦於後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寵等。這些人,除姜維是關西降將外,蔣琬零陵人,費禕江夏人,馬謖、楊儀、向寵襄陽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陽、南郡,在漢末同隸屬於荊州刺史部,也即他們全都是荊州人,諸葛亮的老鄉。原從集團寥寥可數,四川集團名臣濟濟,又在本鄉本土,要說毫無可用者,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因此,諸葛亮之用人,並非全部的唯才唯賢,而是以集團利益為其基礎的。

 

尤其是李嚴,作為這樣一個和諸葛亮並列、統內外軍事、官拜尚書令的託孤重臣,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況下,也理應是由他來主持朝政的,然而在《出師表》中,連提都沒提他,而所謂的親賢臣,要劉禪親信的郭攸之、費緯、董允、向寵等荊楚集團人士雖然的確都是賢臣,但換而言之,李嚴、費觀、何宗、王謀等人難道就不是賢臣了嗎?相信他也很清楚劉備安排李嚴和他共同輔佐劉禪的目的,是利用李嚴來制衡他。因此為了保證他對蜀漢政權的操控性,他是絕不會允許李嚴這樣一個能在政治上對自己形成威脅的人,來進入權利中心和掌握軍事實權的。所以他除了一直制止李嚴進入成都這個政治權利中心外,已經在開始北伐前又進一步地發動了削弱李嚴的實質性行動。

 

俗語有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正是蜀中人才難繼的局面。作為主導蜀漢政權的諸葛亮、劉備集團中的頭號人物,對造成這樣淒涼的局面,是難辭其咎的。在首次北伐中,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帶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襲長安這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奇襲建議,可能是因為他嫉賢妒能的心理在作怪,以及首次統領軍隊打仗,不能出絲毫差錯。但五千人的軍隊,一點也不算多,就算失敗了,損失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的事。兵法有云:「兵貴神速、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更何況魏國壓根兒沒想到蜀漢會出兵北伐,劉備過世後,根本沒把諸葛亮這號人物放在眼裡,子午谷一帶早就荒廢多年、雜草叢生、人煙稀少。但如果採用魏延的戰略,萬一真的成功了呢?這正是他所擔心的,如果給魏延搶了頭功,那他諸葛丞相的臉面往哪裡擺?他怎能讓政敵魏延去獲得成功呢。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魏延在蜀國忍辱負重去完成他的各個任務使命,最後還是不幸慘遭諸葛亮算計被斬、夷三族

 

 

輔政? 攝政?

「誠宜開張聖(),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秉政後,根本就沒有把後主劉禪放在眼裡。他頤指氣使,動輒教訓皇帝。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 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又告誡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進而特別指出,「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明確要求劉禪把宮中之事也要交給他的「相府」來管,如若後主不答應,那就是「內外異法」了。諸葛亮的這番話固然是出於治國安邦之需,但他一連講了這麼多「宜」怎樣,「不宜」怎樣,其口氣之嚴厲,完全不像人臣之語,而猶如一個嚴厲的父親在 教育不聽話的兒子。尤其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宮中的地位並列等同,而實際上則是凌駕於皇帝之上,這顯然嚴重違反了封建專制體制所規定的君臣名分。

 

代漢稱帝,北伐的目的

劉備逝世後,諸葛亮雖獨攬朝中大權,但在蜀漢政權內還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權威,諸葛亮治國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聯吳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其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劉備在世時,亮僅以「撫民劃策見任」,從未單獨領兵作戰。眾所周知,三國乃爭戰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國。曹操、司馬懿、孫策、周瑜、陸遜 等人皆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威震諸侯,聞名天下。諸葛亮若要代漢自帝,必須在蜀漢朝廷中樹立崇高的聲望和絕對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建立顯赫的軍功。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受九錫,進而代漢稱帝。

李嚴給諸葛亮的信中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很難說清楚他是想把諸葛亮擺上眾所矢的的位置,還是在嘲諷諸葛亮。總之,諸葛亮很清楚李嚴這一舉動絕沒安什麼好心,因此明確表示自己不會上這個當:「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諸葛亮這話卻有點前後矛盾,前面他說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似乎對目前位極人臣的狀況已經心滿意足,但後來卻話鋒一轉急轉直下。稱王受九錫,就成了有著自己封的諸侯,乃是那個時代人臣所能達到的顛峰,諸葛亮在回絕了這不知道是有著什麼居心的建議後,在結尾時又偏偏來了一句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這話就與他前面表現的心滿意足的態度產生了矛盾,非但矛盾還近於大逆不道,雖十命可受,就是說他甚至可以接受超越稱王受九錫的待遇,那猶如直說稱帝了。

這樣的說話出自諸葛丞相之口,與他歷來被說成謹慎謙恭的風格是極不相稱的,但這也許才是他個性和思想的真實寫照,他雖然拒絕了李嚴的建議,但卻不自覺地露出了他自傲乃至於漠視劉禪的態度。陳壽對他的評語,有幾句是相當中肯的: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 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這幾句,一說出了諸葛亮的生平抱負是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二說出了諸葛亮對自己的評價,表現出他自視極高、當世不做第二人想的態度。

諸葛亮自出隆中以來,政治道路可謂一帆風順,從一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耕夫,一躍而為總攬蜀漢軍政大權的宰相。在劉備「自取」的許諾下,諸葛亮離帝位僅咫尺之遙,然而「北伐」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擋住了諸葛亮登上九五之尊的道路。從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五次伐魏,可以說是連年動眾而屢出無功,導致蜀國兵疲民困。為了北伐,蜀漢的青壯年男子幾乎悉數充兵,為了保障後勤供給,乃至役及婦女。諸葛亮「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反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引起蜀中士民的普遍不滿, 在此局面下,一生謹慎持重的諸葛亮當然不敢受漢禪。隨著星落關中,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其「自取」的目標最終未能實現。為了北伐,諸葛亮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其真實目的又是什麼呢?除了世人一致敬仰的「忠心」以外,是否還有極其隱蔽、不易識破察覺的「私心」?

 

國不置史

輿論中最令諸葛亮寢食難安的是史書,自古以來絕大部分史學家都真實記載歷史,諸葛亮直接封了史官制度,根本不給他們書寫歷史的機會,所以更談不上能勇敢的站出來反對諸葛亮專權了。「國不置史」這個舉動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在蜀亡以後,蜀漢沒有史料,即使是作為蜀漢著名史學家譙周弟子的陳壽,在當代人修當代史的情況下,奉命修編的《三國志》裡也惟有蜀書因為「行事多遺,災異靡書」,各類資料的嚴重匱乏,導致許多著名和重要的人物無法單獨作傳,最後僅僅只修了一卷便作罷了。倘若說在劉備當政的時候是因蜀漢初建無暇顧及的話,那麼在劉禪當政後這麼長的時間內,政權穩固度應該已經大大地得到了提高,並且在擁有劉巴、秦宓、譙周、許靖等多名出色的文、史學人才情況下,作為自承漢朝正統的蜀漢朝廷依然「國不置史」,那就不太能以諸葛亮「猶有未周」這樣簡單的失誤所能解釋得通了


Aaron後語

以上的推論就像巨石衝毀了堅固不催的水壩,讓我對諸葛亮的景仰推崇如聚積高漲的水流傾洩而下,原本透澈的淨流在激撞之下竟混化為渾濁的河水,沿著溪川源源不絕注入汪洋。春草木色碧映了武侯祠,靜穆肅嚴溢滿了碑殿,究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抑或是稱帝未達體先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aronblog 的頭像
    aaronblog

    豪情壯誌

    aaron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